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眼不见,亦为实

2018年06月29日 编辑:本站

前几天看了一集凤凰卫视的铿铿三人行,那天的嘉宾里有孟旷美,聊的话题是第一次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刘慈欣和他的作品《三体》。做为一部科幻小说,一定有对未来的大胆想像,未来,就是还不曾经历过的,但作家却以写实的手法说出的东西。席间就听到孟旷美说一句话,我还是一直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秉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朋友,生活里不在少数,虽然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说明传闻不如眼见,但却并非是普遍真理。如果以此推断唯眼见的东西才可信,那是对这句话的“耳听”,既不客观也不科学。

就像古人观察到太阳的东升西落,便认为太阳围着地球转,其实是地球围绕太阳转;人的眼睛看到的是白光,实际上却是含有七种颜色的光。可见,人的观察力受空间和观察技术的限制。如果说眼见以外再也没有客观存在,那人类怎么会不断地发现新的矿藏、发现新的宇宙星系呢? 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而看不到全部。就物而言,眼睛不一定看得到整体;就事而言,眼睛不一定看得到始终。即使借用工具亦是如此。“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诗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盲人摸象”故事中盲人的回答,错就错在他们都以为自己摸到的是“整个大象”,殊不知这仅是大象身上的一部分。

这个长夜里,武爽和你聊聊“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事儿。 眼睛看不到整体,就意味着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仍有客观存在。一个人把眼睛闭上,他什么也看不见了,但却不影响周围的客观存在。世界之大,没有一人能走遍地球上的山山水水;书籍之多,没有人能读完世界上现存的书。对个人来说,眼见为实,但眼未见的也未必不是客观存在。故判断客观存在决不能以己之见为准,也不能以现有的科学理论为准。因为科学理论是描述了已有事物之规律,但宇宙中仍有太多未知之事物,是现有的科学理论所不能阐释的。

其实人类理论的局限说到底是感觉能力的局限。也许正是因为人是用泥土所造成的,所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常以他的感觉能力为基础,承认“三维空间”,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它。然而,因为“感觉”不到“多维空间”、“负空间”,我们因此就无法想象和推理,故难以接受。但是,若有一天我们感觉能力扩大与延伸了,认识也就随之改变了。然而宗教是什么?按牛津字典解释:“宗教是人类对一些更高、看不到的力量的承认。”基督教信仰讲“信”,“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信,就是要超越人类感觉与认知能力的局限,因为信仰者所崇拜的对象不属于物质范畴,无论人身体的感觉能力如何延伸也无法真的触及。神乃灵,认识他、体验他、敬拜他必须要用“心灵和诚实”,而不是靠感官或感觉。着名物理学家伽俐略也说过:“五官所感觉到的东西,或是程度较低的存在,或仅仅是幻象。”

有一个故事你一定听过,说在某科学院院墙内,一孩子正在放风筝。老教授路过,便问:“你在干什么?”“放风筝呀!”孩子回答。“风筝在哪里呀?”老教授追问道。孩子因为风筝线长离他高远而看不见风筝,顿时面露困色。忽然一阵风吹过,孩子的手颤动了几下,似乎给了他一个灵感,他就说:“我虽看不见它,但我能把握到它!”老教授连忙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说:“看不见它,但能把握它……”“信心”是什么呢?“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这正是“看不见它,但能把握它……”

其实,生活中你若思想一下,一个“眼见为实”的世界是多么贫乏和狭窄。在那里,黎明的曙光不会带来生命的希望;雨后的彩虹不可能寓意和平的盼望;钢丝和马尾的摩擦不可能产生悠扬的《二泉映月》;美丽鲜艳的花园不可能散发浓郁的馨香。若是这样,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所以保罗提醒说:“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当然我们不否认“眼见为实”,但也得承认“眼不见亦实”。

本集歌曲:奥秘—天韵诗班、信心的旅途—天韵诗班、风和爱—天韵诗班、尽情的敬拜—生命河灵粮堂、看不见的时候—天韵诗班

上一篇:围城,别急着进
下一篇:一份牵挂一首歌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返回顶部
触屏版 pc电脑版

© 福音家园m.zyes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