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芦苇
有一种植物,有一年去到东北的时候,看到一大片,它一般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这样一些低湿的地方或浅水里。它是什么呢?对了,它就是芦苇。不是有诗云吗:“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据说芦苇在以色列至少有15种之多,在地下它有粗壮的根茎,所以常一簇簇生长于河边或静止不流动的水边。芦苇的茎有的可高达3到4米,芦苇的秆中空细长有节,叶子像针形,两排两排那样的错落有致。其上的小花还会组成扫帚状,种子有像蒲公英般的冠毛。幼嫩的芦苇可以作饲料,长大后茎变得粗韧有加,可以当笔写字,甚至建茅草屋,也可修筑成动物的畜栏。可别小瞧了这芦苇,它还可以编篮子、草席、垫子等等。有朋友问了,武爽啊,这个长夜里,为什么要和我们聊到芦苇呢?
今晚和你聊到芦苇,而在《圣经》中芦苇是软弱、渺小的象征,如色列人因软弱而被罪所胜,所以像“芦苇在水中摇动”;再比如,上帝惩罚骄傲的埃及时,曾指责他们说,“埃及中,无论是头与尾,棕枝与芦苇,所作之工都不成就。”棕枝代表着“头”,就是那些法老、权贵们;而芦苇代表着“尾”,指那些愚昧无知的百姓。《圣经》中提到芦苇最著名的一段经文,出现在以赛亚书四十二章:“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 这里将芦苇比作世人,按着人的本质来说,人并非有多么高贵,是神用地上的尘土所造。纵然在外形上似乎仪表堂堂,实际上却外强中干,心里充满了空虚。这样的比喻真是与芦苇毫无二致,芦苇中空细长的形状,只需微风吹起,它就随风摇摆,毫无根基和骨气。
朋友还记得吗,主耶稣曾用芦苇来衬托施洗约翰的坚刚,耶稣说:“你们从前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约翰不是一根随风飘摇的芦苇,所谓看风转舵,与世俗同浮沉的人。他是一支中流砥柱,为正义作见证。但是像约翰那样的人,世上实在罕见。如圣经所言,一般人都“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自己毫无主见,人云亦云,缺少道德标准。
芦苇不只是柔软,也是脆弱容易折断。因为它的中间是空洞的,当然不能抵御外力。而无论人在外表上如何雄壮,如何威风,因着内心的缺乏,没有力量胜过外面的压力。就像脆弱的人,容易受伤。只要听到一点批评,受到一些误会,马上就心灰意冷,再不然,怒气填胸……
芦苇如人心,脆弱且敏感,然而上帝晓得人的软弱,耶稣来到世间,就是为寻找拯救软弱、失丧的灵魂。他不是等到你我有力量的时候才来,等到我们优秀的时候才搭救。他是在你我还软弱的时候,为罪人而死。他曾亲自告诉我们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他担当了我们的软弱,除去了我们的无能。他将新的生命赐给我们,因此我们得到了新的能力,使我们能欢然高歌,所谓:“人我靠着那加给我们力量的,才凡事都能作”。从前是软弱,现在却不再无能了,这是何等的救恩!这是主耶稣为你我所预备的。
一般来说,按照人的常理,当你看见一支压伤的芦苇之时,总是喜欢过去把它折断了。反正无用,倒不如除掉为佳。德国哲学家尼采所创的哲学,就是主张折断压伤的芦苇。把一切老弱病残除尽,免得连累社会,增加公共负担。只有强者才可生存,社会上没有弱者的地位。将“进化论”应用于人类社会发展中,这思想下的社会是惨无人道的,优胜劣汰的种族灭绝主义阴影至今还在影响着很多人。 道成肉身的耶稣却完全不同。虽然他最有资格折断芦苇,因为他是独一无罪,完整无瑕疵的。然而,压伤的芦苇,他并不折断。非但不折断,还扶持并医治。《圣经》记载,有一个人一只手有了残疾,但没有人怜悯他,也没有人想着为他医治。当耶稣要医治他的时候,众人还在那里争执说:安息日不可医病。他们只顾到律法的字句,全无侧隐之心。这些人要折断这根压伤的芦苇,但是耶稣不肯折断。他宁可冒众人的攻击,甚至被杀害的危险,彻底医治了这个人的手。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试问今日谁没有重担,谁没有叹息?我们个个都是压伤的芦苇!我们虽然像芦苇一样,常常软弱、常受伤害,但是不要忘记,上帝顾念我们。“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本集歌曲:我是你宝贝—基恩敬拜、我爱你,天父—王子音乐、I Believe—E麦合唱团、凡事都能做—赞美之泉、深触我心—赞美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