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武爽节目再思生活
曾几何时,学校教育提倡学生的想像力,但只是喊喊口号,因为教育的手段上没有丝毫的跟进,不是技术不到位,是意识里根本没有为想像力留任何的余地:依旧是填鸭式教学,依旧是唯高分论。所谓后现代社会的生活,是没有想象力的生活。当社会越来越程序化、数字化、标准化……之后,人自身也被规范在已经设定的生活中了。对一个乖孩子而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之后,或读研读博,或工作就业,之后,结婚、生子、买房……。当然,次序也可以有变动,以今而论,也可能是买房、生子、结婚……。总之,出入不大。
是的,这是一个没有想象力的社会,你的日子是如此,我的日子也是如此,人人的经历都是差不多的。差别只在细节,所读的学校不同,结婚的配偶不同,房子的所在地不同,工作的单位不同……。如果抛开这些局部差异的话,真的,一张履历表可以适应所有的人。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网上有标准化的个人简历,格式是相同的,只要把姓名和内容换一下,很快可以填完。在这样毫无新意毫无想象力的生活模式中,如果你一个人还残存想象力的话,那么,他就完全可以在十几岁的时候洞穿你的一生。如果你的想象力足够强的话,你甚至可以在二十岁的时候替自己写墓志铭。可悲的是,这是主流社会的生活景象。而如果你不是乖孩子,那你的生活可能是不同的,那就是出轨式的生活,当然,也是错误的生活。错误的生活导致一系统错误的人生和错误的结局。除了极个别天才人物,由于有力量脱离常规而获得成功,比如盖茨和乔布斯,但,多数以失败告终。这种情形被排斥在中心之外,是一种边缘化生存,不属常态。
三十岁,差不多是人生至高点,攀爬到此为止,该学的学了,该有的有了,房子车子妻子孩子都基本齐了,以后呢,就是慢慢变老……无怪乎几十年前就有人精辟地作出“三十岁死亡,七十岁埋葬”的总结。在人抽象的生活中,未来是一张已经列出的空白表格,人以自己的经历去填满就是了。这些格子,也可以看成是四壁高墙,人被围在其中。一个人的想象也只是格子里的想象,无法超越格子所限。在一个人具象的生活中,日子由一大堆物品来代表,汽车、冰箱、电视、电脑、手机、ipad……,如果这些东西你什么都不缺了,你也就很难想出还缺什么了,自然,就剩下缺乏想象力了。当年,一个南方大学毕业生,由于希望看见漫天雪花的奇异美景,报名到北国哈尔滨工作,在冰天雪地过上50年。今天,还有这么浪漫的人么?
说到富有想像力,为你介绍一位你熟悉的,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的大科学家:牛顿。他在一次访问中回答什么是他一生中两大发现时说:“我一生中发现了两件最重要的事情:第一,我是个大罪人;第二,耶稣基督是救主。” 有人问牛顿:“人的身体下葬后,已全部变成尘土,如果真有复活的话,谁去替灵魂收集这些已飞散了的无数尘土呢?”他没有立刻回答,他抓了一把铁屑,把它和尘土混在一起,然后说:“谁能把这些铁屑收集起来呢?”旁人都不能答。他就拿一块大磁铁,在混杂起来的铁屑和尘土上一放说:“你们看那堆土里面沙沙发响了,哗哗地乱动了。”铁屑就像以前一样全部粘在磁铁上了。他郑重其事地说:“赏给死物质以这种力量的是哪一位?何时看到我们的灵魂需要一个尘土的外壳,难道就不会给他一种更大的力量吗?”
生活无关梦想。后现代文化的特征就是高度功利化和世俗化,于是,在这样的时代,造成了“三十岁死亡,七十岁埋葬”的独特人生景观。一个小孩子,张着憧憬的大眼睛,盼望上学,盼望毕业,盼望爱情,盼望事业……,他活在他的盼望里。终有一天,他的盼望之钟摆,停在三十岁的刻度上,此后的生活,没有盼望,也无须盼望,就是日复一日地过日子了。当日子一个一个都被过掉之后,坟墓接收这个其实已经死了四十年的人。“活在死亡里!”这就是后现代生活的真相。后现代社会给人类提出了致命的难题:对于都市中生活无忧的白领阶层而言,没有患难的生活本身成了最大的患难。贾宝玉的痛苦是没药医的。贾宝玉最后不是撒手悬崖了吗?他在迷津前找不到渡口,也找不到摆渡者。福音,才是人唯一的拯救,特别是在后现代这样的末世。愿人回转过来,听而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