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毫不寂寞的独处

2018年06月29日 编辑:本站

长夜的此时,我们一个人独处,只是不知道你是享受这份独处呢,还是盼望长夜的寂静早一点过去,一觉醒来,又是热闹的一天?

在奔波劳碌的岁月里,人不知不觉失去了耐性,并且因为这个丢失了一些美好的生命操练,其中之一便是,懂得独处、享受于无为的片刻。有一个作家叫林沛理,他曾说:“一个视沉闷为洪水猛兽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沉溺於廉价娱乐与即时满足的‘笨下去’社会。只要我们善加利用,沉闷可以是我们用来对抗消费主义和摆脱对大众娱乐病态倚赖的犀利武器。” 无独有偶,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我的人生与著作回忆录”中说:“我独处的时候最不寂寞”。亲爱的朋友,你认同这话吗?

说到独处,与之相反的是,很多现代人习惯用各样事物来塞满生活中的空白部分。MP3、手机、简讯、电视、网络、游戏……就在人专注于这些“干扰”的时候,某些美好的东西正悄悄地从身边溜走。有一位作家说:“人在无聊时最能突显人的特质。不安的闲荡是人生最大的奢侈——这是终日汲汲营营求生的动物无法企及的。”她在自己写的一本《无聊之乐》的书里说:“无聊就是不再对外在的世界有所反应,转而探索内在。许多新的发现往往发生在这种内省的时候,也许是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体悟,或对宇宙运行的道理产生新的看法。诚然,很多人在无聊之后只觉得什么事都没做。……但生命的意义一定在於完成什么事吗?无聊常被描述成眼神呆滞、言不及义的空虚状态,但也有人相信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甚至情爱,正是源自无聊这项最根本的情绪。”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今晚我们聊了聊独处,有人视之享受,有人视之煎熬。我自己觉得,有无为时,才有大为际!繁忙的生活搅乱我们的思绪,使我们迷失方向;平静安稳的心孕育清醒的头脑,是我们分辩贵贱,生活付诸条理,以致事半功倍。或许有人反应说:“我不懂得默想是什么!”华理克牧师却说:“不可能!”懂得忧虑的人,一定懂得如何默想:“忧虑是将思想集中在一些消极的事上。默想正是做同样的事,只是专注的是神的话语。”

亲爱的朋友,面对人生荒漠,人总是容易陷入忧郁状态,只要把焦点转移到另一个方向,就能把忧虑转化为人所需要的默想。持续操练下去,我们便渐渐体会到,许多起初感觉到是“责任”的一些过程,诸如灵修、读经,事实上是一种乐趣。根据瑞士一位作家布鲁格曼的观点,从“责任”变成“乐趣”就是信仰成熟的标记,反之则是开倒车了。亲爱的朋友,神的爱就是海狮所属的海洋,就是老鹰的天空,就是斑马奔跑的大草原。不妨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你会发现人生不一样。

多少时候,我们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信仰中的你我,与基督独处更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不能与基督独处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朋友,若你与基督独处,其过程感到有趣,甚至甜蜜,之后是从心而生的温暖的感恩,那这独处是一个恩赐,因为这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与基督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与基督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及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与基督独处。当你自己进入静室、教堂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呢?

本集歌曲:你知道—天韵诗班、对话—天韵诗班、你的话—天韵诗班、在耶稣的脚前—赞美之泉、亲眼看见你—基恩敬拜

上一篇:《蝴蝶》—专辑推荐(一)
下一篇:由马太效应想到的……
返回顶部
触屏版 pc电脑版

© 福音家园m.zyes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