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无知的基督徒
向你问好亲爱的朋友,我是武爽谢谢你再一次来到长夜的牵引节目里。教会里常听到一种声音,知识是无益的,只要很忠心地传福音就行了。然而武爽觉得,你我不能因为传的是福音,就可以孤陋寡闻,学浅识薄。许多朋友他们也知道相信上帝好,特别是对他们的家庭和孩子好,但他们之所以不信,不是他们故意不信,而是他们面临着许多知识上的问题。一个牧师说得好,对于知识上的困难,必须以知识上的辩论来对付,而不该以道德上的罪疚来加在他身上。是的,不能以无知来对付知识分子,更不能说你不用考虑那些知识性的问题只要信就行了。向知识分子传福音,既不能陷在知识中,也不能不理知识。
说到知识,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几乎再也不会出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因此,在传福音时,你我首先应当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自己对绝大多数的学科都一无所知。对于自己不懂的学科说三道四,这只能唬一些和自己同样无知的人,并为有知识的人设下了阻碍他信主的障碍。福音的使者不是无所不知的人,而是自知自己是一无所知的人。福音的使者也不应当是无知的人,而是一个为了传福音而竭力求知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不能满足于无知,更不能以信仰为借口而拒绝一切知识性的探讨。感谢上帝,他给了很多人一门专业,或逻辑思维占先,或感性思维为主,无论是什么,至少在你的专业领域中,你有所知。信仰耶稣并不意味着自己过去所学习的一切知识都没有用了,恰恰相反,它们都有用,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愿意让它们为上帝所用。
长夜的牵引,亲爱的朋友,谢谢你一直的收听。反对知识,有时甚至是一些教会的传统,更可怕的是,一些反对知识的人,他们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必须提醒你我的是,绝不能随这个波,逐这个流。更不能以圣经来反对知识。圣经中从来没有反对知识,她反对的是那些以知识来夸口、自高自大的人。知识本身没有罪,有罪的是人,是人的罪性使他以知识来夸口。司布真说他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泰晤士报。他是一个好榜样。作为一个传道人,我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我不仅要多闻天下事,知道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还要知道人心中想的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多知多闻本身并不是目的,更好地把人引导到上帝面前才是目的。主啊,赐我知识,让我把人带到你面前。
传福音不能不讲耶稣,基督徒不能不传扬基督并他被钉十字架,并且死后三天复活。耶稣是主,这是我在心里和口中都公开承认的。人能承认这些真理,这是他的福气,是上帝对这个人的恩典,因此上,接受的这个人无法不赞美我们的主。福音,这是独一无二的信仰,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上帝、天父、耶稣、基督、圣灵、罪、因信称义、道成肉身、十字架、死里复活,等等。这样的词汇,包含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绝对不能不讲,不然,你我所讲的一切都是文不对题。耶稣是主,这是基督教信仰的集中表述,世人是能听懂的,我们也该把它说明白。但是,过了几年基督徒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生命的基督化虽是步伐缓慢,但口头上的基督教话语却已经一套又一套的了,并且,越来越习惯于用这套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开口就是启示,称义,救赎,宝血,罪人得救,成圣,等等。在传福音中也大不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很自然地就把这些术语全搬出来,不自觉地对他们进行基督教术语的狂轰烂炸。听者不知所云,被这些术语弄得晕头转向。这实在是吓走或赶走朋友的好办法。
这里是长夜的牵引,亲爱的朋友,谢谢你一直的收听。有位牧师说,基督徒在传福音中,张口就是一大堆的基督教术语,成了大部分基督徒圈外的人听不懂的“属灵的黑话”。这话也许重了点,但却值得我们深思。或许,称之为‘宗教行话’也就不那么刺激了。记得自己才听到福音时,也害怕别人讲那一大套宗教行话,听不懂,心烦,但又不愿在人前显得无知。现在,我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过去,也开始习惯于堆砌“宗教行话“的万里长城了,或者说,玩弄“属灵黑话”的游戏了,这实在太可怕了。怎么可能想象我要告诉人家好消息,却使人不知我说的是什么呢?我若愿意传福音并且愿意别人能明白福音,我一定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当我满口是宗教术语时,我明白不明白自己讲的是什么?第二,我那么讲,别人能不能听明白?我讲的目的是不是让别人听明白?爱因斯坦说得好,除非你能以简单的方法来传达一件事,否则你就还未真正了解它。我必须承认,自己对圣经了解得非常浮浅。
福音是对天下万人讲的,是人能够听明白的。你我必须像主耶稣学习,用简单明白的语言把福音的深奥道理讲清楚,使别人能有兴趣听,能听明白我讲的是什么。求主帮助我们,让你我在传讲他的话语的时候,渐渐地明白其中的深刻意义,并用当代中国人能够听明白的中文把这意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出来。上帝的话语本来就是让人听,并让人能听明白的。两千年前主传福音时,他的话渔夫、农夫都能听明白,今日我传福音,也应当让人能听明白。
感谢你收听今天的节目,我是武爽,明晚同一时间再见!
本集歌曲:传—天韵诗班、人生的智慧—天韵诗班、你认识我—天韵诗班、我爱传扬主福音—圣歌特赞队、好消息—天韵诗班、好消息—盛晓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