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似马拉松
收音机前一定有不少为人父母的听众朋友,你知道吗,在国外,很多信仰基督的家庭里,当孩子稍微懂事时,很多母亲就会在《圣经》上面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意思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试问我们的教育,你们让孩子觉得上学,甜了吗?试问我们的孩子:你书包里的课本,甜吗?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记得看今年在自家门前兴趣办的世界田径锦标赛时,女儿为一名叫博尔特的选手不时的叫着好。说到跑步,短跑的技术难度我以为要甚于长跑,然而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一个人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兴趣越来越大,说明这教育是可行的,反之则相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常听人说,请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然而在此想说的恰是一个相反的理念: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就连中国的太极拳理论,讲究的也是“欲进先退,欲前先后。”古话则有:“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学生和家庭以真诚和善良的态度看教育,了解问题实质所在,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熟练地把握规律,机智地变换说话方式,从而使孩子们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前些年带一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课,因为环境的特殊原因,家长基本上是和孩子一块儿把课上完、一块儿离开的。上课之前我和妈妈或父亲沟通,能不能到另外一个家,关上门或休息会儿、或看看书,就是不要和孩子坐在一起听课。语言课,互动部分较多,需要孩子表达的环节较多,当他们本还不敢大胆表达的时候,来自父母无声的压力让这大声表达自己的声音变得更加低弱,甚至当他们不会表达的时候,随之传来的是父母看似委婉、实则苛责的批评声,这样的课堂无法继续。
相信父或母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表现不是有心的,可以理解为恨铁不成钢,可以理解为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有谁为正在成长的孩子想一想。这样的父母像一面镜子,我从中照到了平时的自己,间或也有这样的行为,所幸不很严重。
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经常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何要生孩子?要孩子,是为了延续姓氏,接管财产吗?要孩子,只是为了自己的高兴,为了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要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变成了父母的欲望和恐惧的投影而已。如果父母因为误谬的教育而助长了孩子的急躁、妒嫉、野心甚至是仇恨,他们能声称爱他们的孩子吗?
父母因子女而感到痛苦,是一种占有的自怜形式,这种占有而产生的自怜形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没有爱的缘故,或者不会真正去爱的缘故。我还在时常问自己:希望长大后的女儿成为怎样的一个个体?只要我们期望于孩子的是权势、有更高更好的社会地位、布上成功之梯,我们心中便没有爱,因为对成功的崇拜,助长了冲突与不幸。爱孩子,是和他们有内心的沟通,使他们受到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敏感、有智慧、完整的人。
本集歌曲:一起奔跑—新心音乐、专心仰望耶稣—赞美之泉、迎向未来—天韵诗班、如果你想知道—赞美之泉、爸爸妈妈的爱—赞美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