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看见这一群人就上了山坐下后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开口教导他们说: 尔道自建8月1日:登山宝训
来源:建道神学院
经文:马太福音五1~2
耶稣看见这一群人,就上了山,坐下后,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开口教导他们说:
耶稣看见有许多人跟随祂,便把他们引领到一个地点,作一个较系统而全面的教导。圣经说:「就上了山」,我们不确定是哪个地点哪座山。日后天主教会根据传统说法,在靠近塔加(Tabgha,传说为五饼二鱼神迹的发生地点)和迦百农的加利利湖西北边,选定了一座山称为八福山,并在其上建筑了一座美丽的教堂:八福堂。不过,我们仍然无法确定这便是耶稣宣讲的地点。
这里所提的「门徒」不一定指十二门徒,也许尚未有十二个,也许在十二个以外还有一些关系较紧密的人。在第四章,记述了耶稣对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约翰四人的呼召,其他名字仍未出现,税吏马太的被召要到九章9节以后。福音书作者对「门徒」一词的使用是较宽松的(参八21),一直要到十章1节开始,才有十二门徒这个清晰的群体出现,他们成了耶稣最亲密的跟随者。
马太并不完全是按照耶稣传道生涯的时序来编写福音书,所以登山宝训虽然给排在书卷的前面,紧接耶稣的受洗和受试探;但我们不因此便确定这是耶稣传道之初便做出的一系列教导。这里不是说,耶稣在传道之初,尚无能力做一个深入而全面的伦理教导,而是说祂的受众或未能一下子便领受和消化这般高等程度的道理。无论如何,要是这个系统性的授课发生在耶稣公开服事的生涯的前段,那十二门徒的独特性便不会太显著,与其他跟随者的差异也是在程度上而非在身分地位上。
再说,马太福音所记述的十二门徒,本来便无意强调他们与众不同的属灵地位,跟其他人有性质上的差异;而是将他们描述为最忠心跟随耶稣,为跟随耶稣付上最大代价的人(十九29);他们的存在和功能,是引导更多人成为与他们一样的耶稣门徒(廿八19~20)。所以,十二门徒与其他人的差异在委身的程度上,是量的差别而非质的差别。
这是从一开始圣经所要告诉我们的。耶稣坐下以后,十二门徒都坐到祂的身边来,他们是最靠近耶稣的人,其他人坐在较远的距离,但他们仍都在耶稣附近,只是没有门徒那样紧靠,这是程度的差别。他们或许就坐成两个圈:内圈是门徒,外圈是百姓。然后,耶稣开口教训他们,包括门徒与其他百姓,所教训的内容是如何成为「耶稣门徒」,而这个「耶稣门徒」的标准是目下的十二门徒都未曾冀及的。耶稣教导百姓,也教导十二门徒,如何成为真正的门徒。
这也是我们理解登山宝训的一个原则。是的,登山宝训里所有的教导,都是不容易全面遵行的,有些要求几近无理取闹,让人产生:「这样,谁能得救呢?」(路十八26)的慨叹。但即或如此,整个登山宝训仍不是为一小撮属灵精英(Spiritual Elites)而设,而是为包括你和我的普罗信众而讲的。登山宝训揭示的,是上帝对所有人的信仰和伦理的终极要求,而不是对某少数特殊阶层的宗教人士的特殊任务。登山宝训的要求极高,即或最严于律己的法利赛人还是无法攀及,我们固然做不到,他们也做不到,人人都做不到;与此同时,人人都得将耶稣的话当话,都得勉力遵行,没有人可以豁免。
今天,你和我便面对登山宝训里耶稣尖锐的教导。凡有耳的,就应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