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吗哪2016年3月14日:应当仰望神,他是我们的帮助,是我们的盾牌
2024年03月14日 编辑:本站
旷野吗哪:2016年3月14日 旷野吗哪的灵修信息《胜过世界的信心》
主持:孙大中
读经:诗篇42篇
金句:诗篇42篇5节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
1685年韩德尔出生于德国的哈雷,外祖父亲是路德会牧师。从小韩德尔就展现出他过人的音乐才能。
26岁那一年,他来到英国,伦敦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活跃在英国的乐坛。1717年他创作创一系列的音乐作品《水上音乐》为英国国王游泰晤士河助兴,也为他赢得了名声。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他总共谱写,演出了四十一出歌剧,为他赚进不少钱,当时正是歌剧盛行的年代。由于韩德尔的曲风生动、富有变化,所写的歌剧很受欢迎。然而,当1737年韩德尔五十二岁的时候,他罹患了轻微中风,所创作的意大利歌剧也不再受欢迎,人们好像突然不再喜欢他所写的歌,他整个音乐事业开始走下坡,人生彷佛来到了谷底,收入少了,生活也开始困难潦倒,极为失意落魄。
有一年都柏林音乐会为了慈善的救济,邀请韩德尔为他们作曲,借新歌曲的演出,将收入做为救济之用。爱尔兰总都特别邀请韩德尔到都柏林亲自指挥他自己的作品。
这时候,好韩德尔的一位朋友查理‧金尼士(Charles Jennes)根据圣经找到关于弥赛亚最重要的经文,把它编好了寄给韩德尔。韩德尔7月的某一天收到了查理‧金尼士的手稿。他仔细的阅读,耶稣基督的生平,从降生、受难到得荣耀。读了之后,他深受感动,圣灵充满他,使他重新得到源源不绝的音乐灵感,从8月22日着写作,到9月14日止,短短的24天就完成了将近三百五十四页的神曲《弥赛亚》。
据说:韩德尔在写的时候,几乎足不出户,废寝忘食,只靠喝一点咖啡来维持体力。当他完成第二部份的「哈利路亚大合唱」的时候,他整个人伏在桌子上,感动得泪流满面,喊着说「我看见了天国和主耶稣!」
1742年,韩德尔4月12日于都柏林举行《弥赛亚》首演就造成轰动。到了1743年3月23日,《弥赛亚》在伦敦首演,英国国王乔治二世也到会场来聆听。当听到《哈利路亚大合唱》的时候,英王深受感动,不由得从坐位上站了起来,肃立在座位上听完,所有上千现场听众都随之起立。从此以后,就成为聆听「哈利路亚大合唱」的礼仪,每逢演唱到这首大合唱的时候,全场的会众都要循例起立聆听。
乔治二世虽然为当时「日不落国」大英帝国的君王,但是他聆听「哈利路亚大合唱」的时候,恭敬尊崇比他更尊贵、更伟大的万王之王----耶稣基督,谦卑站立在他面前。而整首《弥赛亚》就是以启示录第五章「颂赞、尊贵、荣耀、权柄,都归给坐在宝座上的神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做为结束。
神介入音乐历史,使用一个音乐事业走向日暮黄昏的韩德尔,加给他力量,赐给他音乐灵感,使他写出最精彩、最动人的神曲。
在巴洛克时期,巴哈(1685-1750)和韩德尔(1685-1759)作为音乐界最顶尖的代表。他们两人都是基督徒,但巴哈跟韩德尔不一样。据唐崇荣牧师分析,巴哈是忠于音乐,把最美的音乐作到完全,才满意的一个音乐家。他的一个音符都是为了献上神,成为耶稣基督的荣耀。
巴哈在他的音乐和写作中可以看出他有一股欲望,想离开人间与基督同在,那种意境真是好得无比。他所写的音乐带着圣洁和庄严,彷佛把人带进至圣所,跟神之间有着最深的心灵交会。巴哈告诉他的学生:「若没有把才华献给耶稣基督,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因为在他看来,音乐就是一种敬拜。
日本着名的音乐评论家「皆川达夫」评论巴哈的时候说:「事实上,巴哈这个音乐家存在,除了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之外,没有别的说法可以解释。」
音乐给人的心灵享受,是别的艺术不能替代的。音乐能够述说痛苦与挣扎,喜乐与幽默,悲伤与安慰,以及超越苦难之上的宁静。丹麦着名的童画故事作家安徒生说:「当言语无效时,音乐会说话。」音乐无法像文字一样,直接阐述教义,但可以借由人聆听时,产生的感受和果效提升人的灵性。
基督徒的重心所在,就是对神感恩的情怀。神用音乐的美感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很自然的会在音乐中彰显他的荣耀,借此来表达对他的感恩。诗篇146篇2节,诗人说:「我一生要赞美耶和华,我还活的时候,要歌颂我的神。」诗篇96篇1节,诗人说:「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以弗所书5章19节,保罗说:「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
对基督徒音乐家来说,音乐最高的表达,是要「荣耀神」,就是借着它诉说神的荣美。好的音乐具有属灵的深度,在聆听的过程里,使人的心情得以舒缓,心灵得到提升。
日本一位音乐评论家「藤井康男」说:「基督教之所以能散播于全世界,有广大的信徒,最大的理由,就是有优美动人的宗教音乐,这些宗教音乐真的能使人忘却世俗的烦恼,洁净人的灵魂,使其更臻高洁的境界。
有一天孙大中在开长途车的时候,在车上唱着诗歌,一首接着一首,唱着唱着,突然有一个意念闪进我的脑海,我心想:「基督教一定是真的」。为什么?不然怎么有那么多诗歌,而且每一首都那么感人、这么优美。
单单一位盲眼姐妹芬妮‧克罗斯比(Fanny J. Crosby,1820-1915)一个人就写了超过八千多首圣诗。中国农家的姊妹吕小敏姐妹,一个人也写了一千五百多首圣诗,收录在《迦南诗选》里面。如果基督教不是真的,怎么可能?小敏姐妹见证说:「圣灵是诗歌的作者,我只是耶稣所用的器皿。」试问,有哪一个宗教有那么多动听的诗歌,那么多伟大的圣乐?
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对信念的呈现。伟大的艺术有它的恒久性,有它的统一性,有它的完整性,有它的必然性。一首叫人百听不厌的诗歌,有真理的必然性在里面。而神就是真理的源头,恭敬、尊崇神是所有艺术最重要的主题。
一位学者王鼎钧有一个巧妙的比喻,他说:「文学家向神招手,美术家跟神握手,音乐家跟神挽手。音乐是神的语言,美术是神的手巾,文学是神的脚印,我们顺着脚印寻找神、想象神。」许多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家,经由圣经与神更亲近,使他们的音乐语言有如天韵地籁,他们的美术手巾绣上神圣记号,他们走向神的脚印清晰可辨。
我们看西斯汀礼拜堂(Sistine Chapel)上,米开朗基罗的天顶壁画《始祖的故事》从亚当的受造开始。我们听巴哈伟大的圣乐,《耶稣,人们仰望的喜悦》(Jesus, Joy of Man's Desiring),这些都是心灵寻求神,亲近神,信心的创作,人类不朽的经典。
说回韩德尔,同样是基督徒,韩德尔跟巴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韩德尔从小就有音乐的天赋,他的才气大到一个地步,他马上能抓住群众的心理,他可以用几个很简单的曲子作出最美的音乐,但是他的动机是要「讨好听众」,而不是像巴哈那样单单荣耀神。
巴哈写曲的时候,从来不是要讨人的喜欢。他仔细研究音乐对位的美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的祷告,求神帮助,写完了以后把这首曲子献给神,归荣耀给神。而韩德尔很懂得群众心理,知道人们爱听什么。有人说,韩德尔所写的《水上音乐》,演奏的时候,连牛都很快乐,在挤牛奶的地方,如果播放《水上音乐》可以挤出更多的牛奶。所以韩德尔的音乐是从「讨好听众」,经历挫败以后蒙神光照,到之后把自己献上完全为了荣耀神。
今天作神的仆人讲道不是讨人的喜欢,而是忠于神,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加拉太书1章10节,保罗说:「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呢,还是要得上帝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吗?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
迎合群众的传道人,最后会因为群众的新鲜感消失、转向,而惊慌。韩德尔讨好听众,讨好君王,倚靠势力,倚靠才能,最后被人厌弃,债台高筑,生活困顿。直到他安静下来好好读查理‧金尼士的手稿,那些圣经里关于弥赛亚最重要的经文。神的话抓住了他,他知道神没有撇下他,也没有丢弃他,基督最终是得胜的。
主再把音乐的灵感给他,他就满有信心的开始动笔。他一边作曲,一边思想神的话,一边祷告寻求神,时常被圣灵感动泪流不止。就这样,韩德尔靠着神的恩典,战胜了身体的软弱,短短24天就写成了《弥赛亚》。韩德尔承认,在《弥赛亚》神剧里,有好几首曲子是超越他自己平常作曲的才能。
是的,弟兄姐妹,我们不能,但神能。今天你因为感到自己的光景不好而忧闷吗?应当仰望神,他是我们的帮助,是我们的盾牌。神用巴哈,也用韩德尔。神用巴哈把人带到音乐的至圣所中间,使人看见神的荣耀。又用韩德尔把至圣所的荣耀带到外院来给大家听,把至圣所的华美向人间展现。今天神也要用你,他能使你枯干的生命大放异彩。所以,不要忧愁,而要在指望中喜乐。
请我们一起祷告:
「主啊,你能化腐朽为神奇,使清水变美酒,你能使旧人变新人,在你没有难成的事。你的能力在软弱的人身上显得完全。你是历史的主宰,我们是称为你名下的人,是你为自己的荣耀创造的,是你所做成,所造作的。你是我们所仰望的,你与我们同在,我们就满有指望。求主坚固我们的信心,叫我们认清焦虑,当恐惧的阴影使我们心里害怕的时候,求你用你的真理引导我,用你的灵复兴我。使我比昨日更懂得亲近你、倚靠你。愿你赐福给每一个以永生神作为居所的人,帮助我们离开生活的压力,使我们在敌人面前饱尝你为我们所摆设的丰盛筵席。求主照着我们所仰望你的,向我们施行慈爱,照着你所应许的,带领我们的生命进到更丰盛的地步。祷告祈求奉靠救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